剩余價值
成語(Idiom):剩余價值(shèng yú jià zhí)
發音(Pronunciation):shèng yú jià zh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剩余價值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勞動者創造的商品價值中超過其工資的部分,也代表著資本家從勞動者剩余勞動中獲得的利潤。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剩余價值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一個概念,強調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者與資本家之間的剝削關系。在資本主義生產中,勞動者通過勞動創造了商品價值,然而他們只能從資本家那里得到工資,工資通常無法等同于他們所創造的價值。剩余價值代表了資本家從勞動者剩余勞動中獲得的利潤,這是資本主義經濟運作的基礎。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剩余價值這個詞語通常在經濟學、政治學和社會學領域中被使用。它可以用來描述勞動者被剝削的現象,也可以用來分析資本主義社會中的階級矛盾和利益分配問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剩余價值的概念最早由馬克思在其著作《資本論》中提出。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經濟的分析,揭示了資本家從勞動者那里獲取剩余價值的機制,進而探討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階級斗爭和社會變革的可能性。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剩余價值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剩余”表示超過所需的部分,而“價值”表示商品所具有的經濟價值。這個成語的結構簡潔明了,易于理解。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剩余價值是資本家獲取利潤的基礎。
2. 勞動者應當爭取獲得屬于自己創造的剩余價值。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剩余價值”與剝削、利潤等相關概念聯系起來進行記憶。此外,可以嘗試將其與馬克思的《資本論》聯系起來,加深對剩余價值概念的理解和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想要深入了解剩余價值的概念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可以閱讀馬克思的《資本論》或其他相關著作。此外,還可以學習關于經濟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的相關課程或參考資料,以加深對剩余價值及其在社會科學中的應用和影響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我的媽媽每天都要工作很長時間,但是她只拿到很少的錢,剩余價值都被老板拿走了。
2. 初中生(14歲):我在社會學課上學到了剩余價值的概念,明白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者的剝削現象。
3. 高中生(17歲):剩余價值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重要概念,代表了資本家從勞動者那里獲取的利潤。
4. 大學生(20歲):我正在研究剩余價值的理論,希望通過深入研究資本主義社會中的階級矛盾和剝削問題來推動社會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