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襲
基本解釋
謂用兵出其不意,掩其不備。《三國志·魏志·傅嘏傳》:“乘釁討襲,無勞遠費,此軍之急務也。”《唐律·職制·漏泄大事》:“諸漏泄大事應密者,絞。大事,謂潛謀討襲及收捕謀叛之類。” 唐 張說 《敕瀚海軍使蓋嘉運書》:“向若 安西 出兵,船虛討襲, 碎葉 逋丑,皆可成擒。”
成語(Idiom):討襲(tǎo xí)
發音(Pronunciation):tǎo x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主動出擊,主動進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討襲是由“討”和“襲”兩個詞組成的成語。討指主動出擊,襲指突然襲擊。討襲的基本含義是主動出擊,主動進攻,以期取得戰略上的優勢。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討襲一般用于形容在戰爭、軍事行動或競技比賽中,一方采取主動出擊,突然襲擊對方,以期在戰斗中取得勝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討襲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戰爭時期。在戰爭中,為了取得勝利,有時需要采取主動出擊的策略,突然襲擊敵人,以期在戰斗中獲得優勢。因此,人們將這種行為形容為“討襲”。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討襲”的結構是由動詞“討”和動詞“襲”組成的。其中,“討”表示主動出擊,而“襲”表示突然襲擊。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這場比賽中,我們必須采取討襲的策略,才能取得勝利。
2. 敵人正在策劃一次討襲,我們必須做好充分準備。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討襲”與主動出擊、突然襲擊的場景聯系起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你可以想象自己在戰斗中,采取主動出擊,突然襲擊敵人,以取得優勢的情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戰爭、軍事行動相關的成語,如“奇襲”、“圍魏救趙”等,以擴展你的詞匯量和語言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們在足球比賽中采取討襲的策略,最終贏得了比賽。
2. 初中生(13-15歲):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討襲戰役,如霸王別姬中的巨鹿之戰。
3. 高中生(16-18歲):為了取得戰爭的勝利,將軍決定采取討襲的戰略,突襲敵人的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