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病
基本解釋
謂作詩在聲律上應當避忌的八種弊病。 南 齊 永明 中 沉約 等倡聲病說,至 唐 始有八病的名目, 宋 人更加以發(fā)揮。八病為: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平頭指五言詩第一字、第二字不得與第六字、第七字同聲(同平、上、去、入)。一說,句首二字不得并是平聲。上尾指第五字不得與第十字同聲(連韻者可不論)。蜂腰指五言詩第二字不得與第五字同聲,言兩頭粗,中間細,有似蜂腰。鶴膝指第五字不得與第十五字同聲,言兩頭細,中間粗,有似鶴膝(近人從 宋 蔡寬夫 說,以為五字中首尾皆濁音而中一字清者為蜂腰,首尾皆清音而中一字濁者為鶴膝)。大韻指五言詩如以“新”為韻,上九字中不得更著“人”、“津”、“鄰”、“身”、“陳”等字(即與韻相犯)。小韻指除韻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即九字之間互犯)。旁紐一名大紐,即五字句中有“月”字,不得更著“魚”、“元”、“阮”、“愿”等與“月”字同聲紐的字。正紐一名小紐,即以“壬”、“衽”、“任”、“入”為一紐,五言一句中已有“壬”字,不得更著“衽”、“任”、“入”字,致犯四聲相紐之病,八病說原為研討聲韻和協(xié)變化,對律詩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其弊病在于刻意追求形式,雕琢繁瑣,反而束縛了詩歌內容的表達。參閱 宋 梅堯臣 《續(xù)金針詩格》、 清 紀昀 《沉氏四聲考》下。
成語(Idiom):八病 (bā bìng)
發(fā)音(Pronunciation):bā bì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多種病癥。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八病是指人體可能出現(xiàn)的多種病癥,包括頭痛、腦熱、口渴、心痛、肚痛、腳痛、手痛和背痛等。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人體不適或身體上的各種疼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八病這個成語最早出現(xiàn)在明代楊慎的《黔中山居叢話》中,用來形容人體的多種病癥。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八病是由“八”和“病”兩個漢字組成的。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這幾天一直頭痛、口渴,估計是得了八病。
2. 我太緊張了,心痛得厲害,感覺得了八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lián)想記憶“八病”這個詞語,將八個病癥與數字“八”聯(lián)系起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更多與身體健康相關的成語,如“頭疼腦熱”、“心口如一”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我腳痛得厲害,感覺得了八病。
2. 小學生:我頭痛、口渴,肚子也疼,好像得了八病。
3. 初中生:他一直心痛,感覺得了八病。
4. 高中生:我手痛得不行,像是得了八病。
5. 大學生:我背痛得厲害,感覺得了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