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時
基本解釋
(1).指春、夏、秋三季農作之時。《左傳·桓公六年》:“潔粢豐盛,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 杜預 注:“三時,春、夏、秋。” 唐 元稹 《茅舍》詩:“我欲他郡長,三時務耕稼。”《新唐書·劉蕡傳》:“愿陛下廢百事之用,以廣三時之務,則播植不愆矣。”
(2).夏至后半個月。 北周 庾信 《奉和夏日應令》詩:“五月炎蒸氣,三時刻漏長。” 明 周之玙 《農圃六書·占候·五月占》:“夏至后半月為三時,頭時三日,中時五日,三時七日。”
(3).早、午、晚。 唐 高適 《燕歌行》:“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大內規制紀略》:“各有佛堂以供香火,三時鐘磬,宛如梵宮。” 清 龔自珍 《尊隱》:“日有三時,一曰蚤時,二曰午時,三曰昏時。”
(4). 印度 分一年為熱、雨、寒三時。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 如來 圣教,歲為三時: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熱時也;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雨時也;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寒時也。”
(5).佛教謂 釋迦牟尼佛 逝世后,佛法將經歷的正法、像法和末法三大時期。一般認為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見 南朝 陳 慧思 《立誓愿文》。 唐 窺基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六:“佛滅度后,法有三時,謂正、像、末。具行教、行、證三,名為正法;但有教、行,名為像法;有教無餘,名為末法。”
英文翻譯
1.【醫】three periods
成語(Idiom):三時(sān shí)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sh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天中的早晨(上午)、中午和傍晚(下午)三個時段。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時是由“三”和“時”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其中,“三”表示數量上的三個,指一天中的三個時段;“時”表示時間。三時的含義是指一天中的早晨(上午)、中午和傍晚(下午)三個時段。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時這個成語常用于描述一天中的時間分配或活動安排。例如,可以用來表達早晨、中午和傍晚這三個時段的活動或工作安排。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時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時間觀念。在古代,人們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約等于兩個現代小時。其中,三時指的是在早晨、中午和傍晚這三個時辰。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時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我每天的工作時間安排得很有規律,總是在三時內完成。
2. 他喜歡在三時散步,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三時”與一天的時間段聯系起來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自己在一天中的早晨、中午和傍晚這三個時段,將這個成語與具體的時間段聯系起來,可以更容易記住。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時間相關的成語,如“一日三秋”、“一刻千金”等,以擴大對成語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每天早上七點起床,上午上學,中午午休,傍晚放學。
2. 初中生:我喜歡在三時的陽光下去操場運動。
3. 高中生:在三時這個時間段,我通常集中精力復習功課。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