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縠
成語(Idiom):輕縠(qīng hú)
發音(Pronunciation):qīng h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言辭輕佻、不嚴肅,不慎重。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輕縠是由“輕”和“縠”兩個字組成的成語。輕指輕浮、不嚴肅,縠指驕橫、蠻橫。輕縠形容人言辭輕佻、不慎重,不注重言行的嚴肅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輕縠多用于貶義,形容人言談輕浮、不嚴肅,不慎重的態度。可以用來批評那些不注重言行的嚴肅性,不尊重他人感受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輕縠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據記載,秦始皇曾經下令將書籍焚燒,以控制人們的思想。當時有一個官員名叫李斯,他因為反對焚書坑儒的政策,被秦始皇認為言辭輕浮、不慎重,被貶為民。這個故事中的李斯就是一個典型的輕縠。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輕縠由兩個漢字組成,形容人言辭輕佻、不慎重的態度。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言辭輕縠,不應該被當作認真的意見。
2. 這位演講者的態度非常輕縠,完全沒有尊重聽眾的感受。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輕縠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輕浮地把一塊石頭扔進水中,水花四濺,形成一個縠字形狀的水花,這個場景可以幫助記憶成語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輕佻、不嚴肅的態度。例如:輕舉妄動、輕車熟路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笑話總是很輕縠,大家都會開心地笑。
2. 初中生:老師讓我們認真對待考試,不要輕縠對待。
3. 高中生:他的言辭非常輕縠,不夠嚴肅,沒有說服力。
4. 大學生:在正式場合,我們應該避免輕縠的言辭,保持嚴肅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