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yī lǎn wú yú ㄧ ㄌㄢˇ ㄨˊ ㄧㄩˊ一覽無余(一覽無餘)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 江左 地促,不如中國,若使阡陌條暢,則一覽而盡,故紆餘委曲,若不可測。”后以“一覽無餘”謂一眼即可全見。《金瓶梅詞話》第六一回:“風虛寒熱之癥候,一覽無餘。” 朱自清 《南京》:“水中岸上都光光的,虧得湖里有五個洲子點綴著,不然便一覽無余了。” 劉富道 《南湖月》:“ 黎露 站在廠門口,全廠一覽無余。”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一覽無余
成語(Idiom):一覽無余(yí lǎn wú yú)
發(fā)音(Pronunciation):yí lǎn wú y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一目了然,一眼就能看清楚,沒有遺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事物的全貌或細節(jié)一目了然,沒有任何遺漏或遮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用于形容事物或情況展示得非常清楚,沒有任何疑惑或遺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最早出現(xiàn)在《后漢書·楊震傳》中。楊震是東漢末年的一位重要官員,他在一次巡視時,看到了一座山的全貌,非常贊嘆說:“一覽眾山小。”后來,這個成語就被引申為形容事物一目了然,沒有遺漏。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一 + 覽 + 無 + 余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把報告中的數(shù)據(jù)分析得非常清楚,一覽無余。
2. 這幅畫的細節(jié)處理得非常精細,一覽無余。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一覽無余”拆分為“一”、“覽”、“無”、“余”四個部分進行記憶。同時,可以通過想象自己在高處俯瞰一座山,能夠一目了然地看到山的全貌,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其他與“一覽無余”意思相近的成語,如“一目了然”、“一清二楚”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我整理了書架,現(xiàn)在書的擺放一覽無余。
2. 初中生(13-15歲):老師的講解非常清晰,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一覽無余。
3. 高中生(16-18歲):這幅畫的細節(jié)處理非常精細,讓人一覽無余。
4. 大學生(19歲及以上):這份報告的數(shù)據(jù)分析得非常透徹,每個細節(jié)都一覽無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