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聲
基本解釋
(1).中和之聲。《左傳·昭公元年》:“先王之樂,所以節百事也,故有五節,遲速本末以相及,中聲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彈矣。” 杜預 注:“此謂先王之樂得中聲,聲成,五降而息也。” 楊伯峻 注:“宮商角徵羽五聲,有遲有速,有本有末,調和而得中和之聲,然后降于無聲。”《國語·周語下》:“古之神瞽,考中聲而量之以制。” 韋昭 注:“考,合也,謂合中和之聲。” 明 唐順之 《送陸訓導序》:“昔 孔子 患 鄭 、 衛 之聲亂于雅頌,乖剌無所從正……自是刪《詩》,定其中聲,得三百篇。”
(2).指五音中的商聲。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樂律一》:“宮生徵,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故商為中聲。”
成語(Idiom):中聲
發音(Pronunciation):zhōng shē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中聲指的是聲音清脆悅耳,中聽而不刺耳。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中聲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中指的是中間,聲指的是聲音。中聲一詞形容的是聲音的特點,即聲音既不過于高亢刺耳,也不過于低沉無力,而是恰到好處,悅耳動聽。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中聲常用來形容聲音的優美和悅耳,可以用于描述歌曲、樂器演奏、朗誦等藝術形式中的聲音。同時,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的聲音,表達某人說話聲音悅耳動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意思。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中聲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僖公二十二年》這篇古代文獻中。故事中,晉國有一位名叫鄭子產的賢人,他的聲音清脆悅耳,被人們稱為“中聲”。鄭子產的聲音不僅令人心曠神怡,而且他的言辭也非常有道理,因此備受人們的敬仰。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中聲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她的歌聲真是中聲,聽得人陶醉其中。
2. 這位演講者的聲音非常中聲,讓人印象深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中聲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站在舞臺上,用悅耳動聽的聲音演唱,觀眾們都被他的聲音所吸引,稱贊他的聲音真是中聲。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聲音有關的成語,如“高亢”、“低沉”等,以豐富自己的詞匯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她的聲音真好聽,就像中聲一樣。
2. 初中生(14歲):老師的講課聲音真是中聲,聽得我們非常專注。
3. 高中生(17歲):我喜歡聽音樂,尤其喜歡那些中聲悅耳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