鞺鞜
成語(Idiom):鞺鞜(táng dá)
發音(Pronunciation):táng dá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行為舉止不端正,沒有規矩,沒有禮貌。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鞺鞜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由兩個字組成。鞺是指一種用來盛放酒的器皿,而鞜是指盛酒的皮囊。成語中的鞺鞜引申為人的行為舉止不端正,缺乏規矩和禮貌。形容一個人沒有修養,不懂得分寸和禮儀。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于批評和諷刺那些行為不端的人,特別是在公共場合或正式場合中表現不得體的人。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言行舉止不得體,缺乏教養和禮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鞺鞜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的《昭公十四年》一篇中。故事中,齊國的公子光曾經在晉國的宴會上表現得非常粗魯無禮,沒有遵守應有的禮儀和規矩。晉國的大夫趙宣子對公子光的行為感到非常憤怒,因此用“鞺鞜”來形容公子光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 + 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言行舉止鞺鞜,一點都不懂得尊重他人的感受。
2. 這個人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真是太鞺鞜了。
3. 他的行為舉止不得體,總是給人留下鞺鞜的印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鞺鞜”聯想成一個人在宴會上喝酒喝得太多,然后行為舉止變得不正常,缺乏規矩和禮貌。這樣的形象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修養、禮貌和規矩相關的成語,如“舉止失措”、“言行不一”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鞺鞜行為讓老師非常生氣。
2. 初中生:班級里有些同學的鞺鞜舉止影響了整個班級的氛圍。
3. 高中生:大家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出現鞺鞜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