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笠
成語(Idiom):瓢笠(piáo lì)
發音(Pronunciation):piáo l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一個人非常貧窮,衣著簡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瓢笠是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瓢指的是用來盛水的瓢,笠指的是帽子。瓢笠原本是指農民或者貧窮人家中用來盛水的瓢和用來遮陽的帽子。由于瓢和笠都是非常簡陋的物品,因此瓢笠成了形容一個人衣著簡陋、貧困的成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衣著簡陋,生活貧困。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地方的貧窮落后。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瓢笠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的《文選·劉義慶》中。當時,南北朝時期的北方經常遭受戰亂,百姓生活困苦。劉義慶在《文選》中寫道:“貧士瓢笠,不足為怪。”這句話意思是貧窮的士人戴著瓢和笠,這并不奇怪。后來,人們將這句話中的“貧士瓢笠”作為成語使用,形容一個人非常貧窮。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瓢笠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家窮得連瓢笠都沒有。
2. 這個地方貧困落后,每個人都戴著瓢笠。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瓢笠想象成一個人戴著簡陋的帽子,穿著破爛的衣服,形象地表示一個人非常貧窮。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中國古代貧窮的生活條件,以及如何改善貧困地區的經濟狀況。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家的衣服都是破的,就像瓢笠一樣。
2. 初中生:他家的生活條件很差,每天都戴著瓢笠出門。
3. 高中生:瓢笠是一個形容貧窮的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衣著簡陋,生活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