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枿
成語(Idiom):霜枿(shuāng yìn)
發(fā)音(Pronunciation):shuāng yì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枯死的樹木,比喻人或事物失去生機。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霜枿是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其中“霜”指寒冷的天氣,而“枿”指木本植物的根部。這個成語的基本含義是指枯死的樹木,比喻人或事物失去生機,沒有活力或無法再繼續(xù)發(fā)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霜枿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或事物失去生氣、無法繼續(xù)發(fā)展的情況。可以用來描述一個行業(yè)、組織或個人在某個時期停滯不前或走向衰敗的狀態(tài)。此外,霜枿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失去熱情、活力或動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霜枿這個成語最早出現(xiàn)在唐代杜牧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中。這首詩描寫了秋天的景色,其中一句“霜枿獨自凄涼,宜向瑤臺月下逢”形象地展示了樹木在寒冷的秋天失去生氣的景象。后來,這句詩中的“霜枿”逐漸被引申為一個成語,用來比喻人或事物的衰敗狀態(tài)。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霜枿”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家公司的業(yè)績一直在下滑,已經成為了一個霜枿企業(yè)。
2. 這位老教授的研究興趣逐漸減退,變得有些霜枿了。
3. 這個行業(yè)的發(fā)展已經停滯不前,已經成為了一個霜枿行業(yè)。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這個成語:
1. 將“霜枿”的發(fā)音與“雙音”進行聯(lián)想,幫助記憶發(fā)音。
2. 想象一棵樹在寒冷的冬天被霜凍得沒有生機,將這個形象與成語的含義聯(lián)系起來,幫助記憶基本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霜枿”相關的成語或詞語,如“枯木逢春”、“一蹶不振”等,以加深對類似含義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這棵樹的樹枝上結滿了霜,看起來像一棵霜枿。
2. 初中生:這個社團的活動一直沒有什么進展,已經變得有些霜枿了。
3. 高中生:這個政府的政策不合理,導致了整個國家經濟的霜枿。
4. 大學生:他原本是個有潛力的運動員,但因為受傷而變成了一個霜枿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