蕩陳
成語(Idiom):蕩陳
發音(Pronunciation):dàng ché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言辭雄辯,理由充分,能夠讓人信服。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蕩陳一詞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蕩,搖動;陳,陳述。蕩陳即指言辭搖動而陳述理由。形容辯才過人,能夠以理服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蕩陳多用于形容辯論時的辯才,也可以用來贊揚別人的辯論能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左傳》記載,公元前531年,晉國的襄公去世,他的繼任者是他的兒子昭公。昭公即位后,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當時有一位名叫士術的大臣,他非常聰明,能夠辯論得體,深受昭公的信任。士術曾經在昭公面前蕩陳辯論,使得昭公對他的能力刮目相看。自此以后,“蕩陳”成為形容辯才過人的詞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演講蕩陳有力,讓觀眾無法反駁。
2. 在辯論中,他蕩陳著理由,讓對方無話可說。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蕩陳”拆分為“蕩”和“陳”兩個詞,其中,“蕩”可以聯想到搖動、揮動的意思,而“陳”可以聯想到陳述、闡述的意思。通過聯想這兩個詞的意思,可以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辯論、辯才相關的成語,如“駁斥”、“巧舌如簧”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的解釋蕩陳有力,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2. 初中生:在辯論賽上,他蕩陳理由,贏得了比賽。
3. 高中生:他的演講蕩陳有力,讓我們對他的觀點深信不疑。
4. 大學生:在課堂上,他經常蕩陳自己的觀點,引起了大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