殳仗
基本解釋
古代宮廷中的一種儀仗。《新唐書·儀衛志上》:“元日、冬至大朝會,宴見蕃國王……又有殳仗、步甲隊,將軍各一人檢校。”《宋史·儀衛志五》:“皇太后、皇后鹵簿……次左右領軍衛折衝都尉各一員,檢校殳仗。”
成語(Idiom):殳仗
發音(Pronunciation):shū zh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武器,特指戈或戟。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殳仗,古代兵器的一種,殳是一種長棍,仗是一種刺殺的兵器,兩者合稱為殳仗。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武力的威力和戰斗的兇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見于文學作品、歷史故事和戰爭描述中,用來形容戰斗力強大、威力巨大的武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傳,殳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兵器發展史。在古代戰爭中,殳仗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兵器,被廣泛用于戰斗中。因此,人們常用“殳仗”來形容武力強大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殳仗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殳”和“仗”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手持殳仗,英勇無比地沖向敵人。
2. 這把劍宛如一柄殳仗,威力驚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殳仗”與武器相關的形象聯系起來,如想象一個勇士手持著一把巨大而鋒利的戈或戟,這樣有助于記憶和理解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兵器的種類和用途,以及古代戰爭的歷史背景和戰斗策略。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勇士手持殳仗,保護了我們的家園。
2. 初中生:這支隊伍裝備精良,每個士兵都拿著殳仗。
3. 高中生:歷史書中記載,古代戰士常常使用殳仗進行激烈的戰斗。
4. 大學生:在古代兵器博物館里,我看到了各種各樣的殳仗,讓我對古代戰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