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麈
基本解釋
玉柄麈尾。 東晉 士大夫清談時常執之。 唐 盧照鄰 《行路難》詩:“金貂有時換美酒,玉麈但搖莫計錢。” 宋 姜夔 《湘月》詞:“玉麈談玄,嘆坐客、多少風流名勝。” 明 李東陽 《送文宗儒太仆還南寺》詩:“錦囊秀句壓騷人,玉麈雄談驚坐客。” 清 龔自珍 《行路易》詩:“袖中芳草豈不香,手中玉麈豈不長?”
成語(Idiom):玉麈(yù zhū)
發音(Pronunciation):yù zh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美德高尚,品行端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玉麈是古代一種玉制的飾物,形狀像鹿角。在古代,玉麈被視為一種珍貴的裝飾品,象征高尚和端莊。因此,“玉麈”成語用來形容人的品德高尚,行為端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在贊美他人的品德高尚、行為端莊時使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相傳,戰國時期,秦國有一位名叫王賁的貴族,他以他的高尚品德和端莊行為而聞名于世。一次,王賁在宴會上佩戴著一只玉制的麈(zhū)飾物,引起了眾人的注意。眾人紛紛稱贊他的高尚品德和端莊行為,從而形成了“玉麈”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 + 玉麈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品德高尚,真是如同玉麈一般。
2. 她的行為端莊,舉止優雅,真是一位玉麈女子。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玉麈”與高尚、端莊的形象聯系起來,形成記憶聯想。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高尚品德相關的成語,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德高望重”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她的舉止非常玉麈,是我們班的楷模。
2. 中學生(13-18歲):他的品德高尚,就像一塊玉麈一樣閃耀著光芒。
3. 大學生(19-22歲):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能夠保持玉麈的品德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