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抱打不平
發(fā)音(Pronunciation):bào dǎ bù pí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抱打不平是指見到不公正的事情或不公平待遇時,站在弱者一方,積極為其主持正義,力圖平息不公的行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抱打不平源自于《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中的故事。故事中,主父偃被腐敗的官員冤枉,主父偃的兒子主父偃聞訊后,決定為父親主持公道,站出來揭發(fā)官員的罪行,以此表達對父親的支持和對不公正行為的不滿。因此,抱打不平成為了表達正義感和為弱者爭取公平的成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抱打不平通常用于形容一個人看到不公正的事情或不公平待遇時,積極站在弱者一方,為其爭取正義,揚善抑惡。這個成語適用于各種場景,例如在社會公正問題上、在工作中、在學校中或者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為了公平而奮斗的精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是西漢時期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其中,主父偃為了為父親主持公道,揭發(fā)官員的罪行,展現(xiàn)了反抗不公的精神。這個故事成為了后人引用的典故,也使得抱打不平成為了一個常用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抱打不平的結構為“抱打”和“不平”。其中,“抱打”是指站在弱者一方,為其爭取正義,“不平”是指對不公正的行為或待遇感到不滿。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總是抱打不平,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社會問題上。
2. 她是一個有正義感的人,經(jīng)常抱打不平,為弱者發(fā)聲。
3. 小明看到同學被欺負,立即抱打不平,幫助同學解決問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要記憶抱打不平這個成語,可以將“抱打”聯(lián)想為一個人抱住另一個人,表示站在弱者一方,為其爭取正義。“不平”可以聯(lián)想為不平等的狀態(tài),表示對不公正行為的不滿。通過這樣的聯(lián)想,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和結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抱打不平這個成語感興趣,你可以進一步學習古代中國的正義文化,了解其他與正義相關的成語和故事,例如“義無反顧”和“忍辱負重”。這些成語和故事都反映了中國古代文化中對正義和公平的重視。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看到同學被欺負,就抱打不平,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2. 初中生(13-15歲):我一直覺得社會上的不公平很嚴重,所以我希望將來能夠抱打不平,為弱者爭取公正。
3. 高中生(16-18歲):我對社會問題很關注,經(jīng)常抱打不平,希望能夠為改善社會不公做出一些貢獻。
4. 大學生(19-22歲):我希望將來能夠從事公益工作,抱打不平,為弱勢群體爭取更多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