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門者
成語(Idiom):倚門者
發音(Pronunciation):yǐ mén zhě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人站在門邊,憑借門框的支撐而不肯進入或離開,形容猶豫不決,遲遲不肯決定行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倚門者是由“倚”、“門”、“者”三個字組成的成語。倚指依靠,門指門框,者指人。倚門者形容一個人在門邊徘徊不決,遲遲不肯進入或離開,表示他猶豫不決,無法做出決定的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倚門者一詞可以用于形容一個人在面臨選擇或決策時猶豫不決,無法做出決定的情況。例如,在職場上,有些人可能會在面臨工作機會或職業發展決策時成為倚門者;在生活中,有些人可能會在感情問題上遲遲不肯做出選擇,成為倚門者。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倚門者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中的一個故事。故事講述了戰國時期,衛國有一位將軍名叫驃騎,他帶著一支軍隊進攻敵國。在進攻的過程中,驃騎來到了敵國的城門口,但他卻遲遲不肯進入城內,而是一直倚靠在城門上觀望。最終,他錯失了攻城的良機,導致戰斗失敗。這個故事中的驃騎就成為了倚門者的代表,成語倚門者也由此而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倚門者是一個由動詞“倚”、名詞“門”和助詞“者”組成的成語,其中“者”起到了標志性的作用,表示動作的執行者。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于職業選擇一直是個倚門者,遲遲不能做出決定。
2. 她在感情問題上一直是個倚門者,猶豫不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形象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站在門邊,依靠著門框,遲遲不肯進入或離開,這個形象可以幫助記憶倚門者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猶豫不決、拖延不決相關的成語,如拖泥帶水、猶豫不決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遇到困難時有時會成為倚門者,不敢主動解決問題。
2. 初中生:面對選擇,我不想成為倚門者,而是希望能夠果斷做出決定。
3. 高中生:作為一名學生,不能成為倚門者,應該積極主動地面對學習和未來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