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謬
基本解釋
訂正謬誤。 明 沉鯨 《雙珠記·人珠還合》:“愿高明矜作俑,訂謬補遺成雅頌,千古知音同翫弄。”
成語(Idiom):訂謬(dìng miù)
發(fā)音(Pronunciation):dìng mi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訂定錯誤的事物或觀點。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訂謬是由“訂定”和“錯誤”兩個詞組成的成語,意為訂定錯誤的事物或觀點。它用于指代人們在判斷、決策或論述時犯下的錯誤,表示對錯誤觀點的批評和警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訂謬常常用于討論學術、科技、社會等領域中的錯誤觀點。可以用來批評和警示那些在邏輯、推理或論證上出現錯誤的人。在辯論、演講、寫作等場合中,使用訂謬可以起到提醒和糾正錯誤觀點的作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訂謬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史記·呂不韋列傳》。呂不韋是戰(zhàn)國時期的一個富商,他非常喜歡收集各種珍奇古董。有一次,他聽說有人說他家里的一塊玉石是假的,于是非常生氣,決定找人來鑒定。呂不韋找來了一位叫訂謬的專家,讓他來鑒定玉石的真?zhèn)巍S喼嚱涍^仔細觀察和研究,最后得出結論,說這塊玉石是真的。呂不韋非常高興,賞賜給訂謬很多財物。但是后來,有人告訴呂不韋,訂謬其實是被賄賂了,他根本不具備鑒定玉石的能力。呂不韋聽后非常后悔,覺得自己被訂謬的錯誤觀點所迷惑,于是形成了“訂謬”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訂謬是一個形容詞+名詞的結構,其中“訂”是動詞,意為訂定;“謬”是名詞,意為錯誤。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觀點完全訂謬,沒有任何可取之處。
2. 這個理論的基礎是訂謬的,根本站不住腳。
3. 別人都認為他是對的,但我覺得他的觀點是訂謬的。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在簽訂一份錯誤的合同,表示他訂定了一個錯誤的事物或觀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大錯特錯”、“謬誤百出”等,來擴展對錯誤觀點的理解和批評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說錯了,她的答案是訂謬的。
2. 初中生:我們班上有些同學的觀點是訂謬的,他們需要重新思考。
3. 高中生:歷史課上,老師指出了一些歷史書中的訂謬觀點。
4. 大學生:在學術研究中,我們要避免訂謬的觀點,要進行嚴謹的邏輯推理和實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