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勞動
成語(Idiom):抽象勞動
發音(Pronunciation):chōu xìng láo dò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不需要直接使用體力的工作,而是需要腦力、智力或思考的勞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抽象勞動是指在生產過程中,不需要直接使用體力的勞動形式。它強調了思考、創造和智力的重要性。與之相對的是具體勞動,需要直接使用體力,如搬運、掃地等。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抽象勞動常常用于描述知識工作者、科研人員、藝術家等從事的工作。它也可以用來強調思考和創造力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孟子·梁惠王上》中記載了一個故事,講述了梁惠王問梁惠王說:“王為什么要親自下去種田呢?”梁惠王回答道:“我認為勞動是為了滿足生活的需要,而且我認為勞動是為了提高自己的修養。”這個故事強調了抽象勞動與具體勞動的區別。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抽象勞動的結構是“形容詞 + 動作 + 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從事的是抽象勞動,需要大量的思考和創造力。
2. 在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從事抽象勞動,而不再依賴具體勞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抽象勞動與腦力勞動聯系起來,將其與需要思考和創造的工作形成關聯,從而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勞動相關的成語,如“具體勞動”、“勞動力”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爸爸是一個工程師,他每天都在做抽象勞動。
2. 初中生:老師告訴我們,知識是最寶貴的財富,我們要努力學習,將來從事抽象勞動。
3. 高中生:我對藝術很感興趣,希望以后能從事抽象勞動,成為一名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