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卒
基本解釋
(1).潰逃的士兵。《史記·吳王濞列傳》:“ 東越 兵可萬餘人,乃使人收聚亡卒。”《新五代史·雜傳·朱宣》:“﹝ 梁太祖 ﹞乃馳檄 兗 鄆 ,言 宣 瑾 多誘 宣武 軍卒亡以東,乃發兵收亡卒。”
(2).戰死的士兵。 唐 白居易 《七德舞》詩:“亡卒遺骸散帛收,飢人賣子分金贖。”
成語(Idiom):亡卒(wáng zú)
發音(Pronunciation):wáng z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戰斗中陣亡的士兵。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亡卒一詞源于《左傳》,原指戰爭中犧牲的士兵。后來,這個成語逐漸演變為指戰斗中陣亡的士兵,強調了在戰場上勇敢犧牲的軍人精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在戰斗中英勇犧牲的士兵,也可以用來比喻頑強奮斗、舍己為人的精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亡卒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記載了戰國時期晉國與齊國之間的戰爭。晉國的將領荀息在戰斗中犧牲,他的兒子荀林父親去世后,立即請求上戰場,以報答父親的喪失。當時的晉國國君感動于荀林的勇氣和孝心,于是賜予他“亡卒”稱號,以表彰他的英勇和犧牲精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亡卒是一個名詞性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位真正的亡卒,為保衛家鄉,舍己救人。
2. 這場戰爭中,無數亡卒為國家的繁榮和和平做出了巨大貢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記憶成語“亡卒”:
1. 將“亡”字與“死亡”聯系起來,表示陣亡的意思。
2. 將“卒”字與“軍人”聯系起來,表示士兵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深入了解中國古代戰爭史,了解不同時期的戰爭形式和士兵的生活。
2. 學習其他與戰爭、軍事相關的成語,如“血戰到底”、“舍生忘死”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我們要向亡卒學習,為了美好的未來,努力學習。
2. 初中生(13-15歲):英勇的亡卒為我們的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們應該永遠銘記他們的犧牲。
3. 高中生(16-18歲):在這個和平年代,我們應該珍惜亡卒們為我們爭取來的幸福生活,為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