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齏
基本解釋
牛腸胃中已化之草。 唐 劉恂 《嶺表錄異》卷上:“ 容 南土風,好食水牛肉,言其脃美。或炰或炙,盡此一牛。既飽,即以鹽酪薑桂,調齏而啜之。齏是牛腸胃中已化草,名曰‘圣齏’,腹遂不脹。”
成語(Idiom):圣齏(shèng zhǐ)
發音(Pronunciation):shèng zh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善良、正直、高尚的品德。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圣齏源自《論語·述而》篇,原文是“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得馬者三年。父謂孔子曰:‘予有亂馬,無乃死乎?’孔子曰:‘死,不朽也,亂,何以能久?’”。這句話的意思是齊景公有一千匹馬,當他去世的那一天,百姓們將無法得到馬匹三年。齊景公的父親對孔子說:“我有一匹駿馬,難道就要死了嗎?”孔子回答說:“死亡并不會使它變得不朽,而且一匹駿馬如果沒有馴服,又如何能夠長久存在呢?”從這個故事中衍生出了成語“圣齏”,形容善良、正直、高尚的品德。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人的品德高尚,也可用于贊美他人的行為正直。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圣齏的故事源自《論語》,是孔子與齊景公的一次對話。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圣齏之人,為人正直善良。
2. 她的行為高尚正直,真是一位圣齏之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圣齏”與高尚的品德聯系起來進行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更多與圣齏相關的成語,如“圣人之言”。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是一個很圣齏的人,總是樂于助人。
2. 中學生(13-18歲):老師是我們心目中的圣齏,他為我們付出了很多。
3. 大學生及以上(18歲及以上):這個社會需要更多的圣齏之人,為正義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