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兕
成語(Idiom):匪兕(fěi sì)
發音(Pronunciation):fěi s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心背離正道,做壞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匪兕是由“匪”和“兕”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匪”意為壞人、盜賊;“兕”意為大牛。匪兕引申為人心背離正道,做壞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匪兕一詞常用于形容人心背離正道,背離道德準則,做出壞事的行為。通常用于批評和警示他人不要違背道德規范。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匪兕的故事起源于《莊子·外物》篇。故事中,莊子講述了一個人偷牛的故事。這個人偷了一頭大牛,但由于大牛太重,他無法將其帶走。于是,他決定將大牛的腿割下來,只帶走牛的腿。后來,有人看到了這個人帶著牛腿走,便問他為何只帶走牛的腿而不要整頭牛。這個人回答說:“匪兕之牛,不可得而全也。”意思是說,這頭牛是盜來的,無法完整地帶走。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字組成,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背離了正道,做出了匪兕之事。
2. 這個人的行為簡直匪兕至極。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匪兕”與“壞人偷牛”聯系起來記憶。想象一個壞人偷了一頭大牛,但只能帶走牛的腿,這樣就能記住匪兕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在學習匪兕的同時,你還可以了解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背道而馳”、“偏離正道”等,以擴大你的詞匯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偷別人的東西,真是匪兕。
2. 初中生:這個人的行為真是匪兕至極,應該受到法律的制裁。
3. 高中生:他雖然外表正派,但內心卻是匪兕之心,不可輕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