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罪
基本解釋
◎ 功罪 gōngzuì
[merits] 功勞與罪過
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毛澤東《念奴嬌·昆侖》
英文翻譯
1.merit
詳細解釋
猶功過。《司馬法·定爵》:“凡戰,定爵位,著功罪,收游士,申教詔。”《后漢書·荀悅傳》:“善惡要乎功罪,毀譽効於準驗。” 毛澤東 《念奴嬌·昆侖》詞:“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説。”
成語(Idiom):功罪(gōng zuì)
發音(Pronunciation):gōng zu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人或一件事物所具有的好處和壞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功指功勞、功績,罪指過失、過錯。功罪一詞表示一個人或一件事物所具有的好處和壞處。它強調了事物的兩面性,即事物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于描述一個人或一件事物的利弊、優點和缺點。可以用來評價一個人的行為或判斷一件事情的價值。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昭公十五年》中有一則故事,當時魯國的昭公問孔子如何評價魯國大夫的功罪。孔子回答說:“夫功罪者,不可以相測也。夫以罪求罰,以功求賞,豈可得乎?”這段對話強調了功罪的相對性和主觀性。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功罪是一個名詞性成語,由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功罪并存,我們應該全面評價他的貢獻。
2. 這個計劃有利有弊,我們要權衡其功罪再做決定。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功字和罪字分別與好處和壞處相聯系來記憶。同時,也可以通過與“兩面”、“雙刃劍”等形象聯系來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利害”、“得失”等,以豐富對事物的評價和判斷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喜歡吃糖,但我知道吃太多對牙齒不好,這是功罪并存的事情。
2. 初中生:手機對我們的生活有功有罪,它方便了我們的溝通,但也讓我們沉迷于虛擬世界。
3. 高中生:人生的選擇往往是功罪難辨的,我們需要謹慎權衡利弊。
4. 大學生:一個人的成功往往伴隨著一些犧牲和努力,我們要勇于承擔功罪。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能夠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