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私
基本解釋
(1).古代士對本國大夫的自稱。《禮記·玉藻》:“士曰傳遽之臣,於大夫曰外私。” 孔穎達 疏:“凡大夫家臣稱私,此士既不與大夫為臣,故對大夫稱曰外私。”
(2).士、大夫對他國大夫、士的自稱。《禮記·雜記上》:“﹝士﹞訃於他國之君,曰君之外臣某死;訃於大夫,曰吾子之外私某死;訃於士,亦曰吾子之外私某死。”《禮記·雜記上》:“﹝大夫﹞訃於他國之君,曰君之外臣寡大夫某死;訃於適者,曰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祿,使某實;訃於士,亦曰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祿,使某實。” 孔穎達 疏:“以是別國私有恩好,故曰外私。”
(3).私通外國。《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今 齊 列為東藩,而外私 肅慎 。” 李善 注引 郭璞 曰:“私與通也。”
成語(Idiom):外私(wài sī)
發音(Pronunciation):wài s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外表和內心不一致,私下里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或行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外私”指一個人在外表上看起來正派、公正,但實際上卻有不可告人的私心或不正當行為。這個成語強調了人們應該看重內在的品德和道德,而不能只看外表。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外私”來形容那些表面上正直、善良的人,但實際上卻做了一些不光彩的事情。例如,一個政府官員在公眾面前一副廉潔正直的形象,但私下里接受賄賂,就可以用“外私”來形容他。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外私”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位官員。據說,這位官員外表看起來正直、公正,但實際上卻私下里收受賄賂,濫用職權。這個故事被人們記住,并形成了成語“外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外私”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別是“外”和“私”。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工作中一直表現得很正直,但我懷疑他有些外私。
2. 這位演員在公眾面前一直保持著完美的形象,但私下里卻有很多外私的行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成語“外私”可以使用聯想記憶法。你可以想象一個人在外表上穿著正裝,看起來很正派,但他的臉上卻戴著一副假面具,暗示他內心的私心和不良行為。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成語“外私”感興趣,可以進一步了解其他類似的成語,如“外強中干”、“外柔內剛”等。這些成語都強調了外表和內心之間的差異。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看起來很友善,但我覺得他有些外私。
2. 初中生(13-15歲):那個同學在班級中表現得很好,但私下里卻有些外私的行為。
3. 高中生(16-18歲):我們應該警惕那些外表正派,但實際上有外私的人。
4. 大學生(19歲及以上):在職場中,我們要學會辨別那些外表正直的人是否有外私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