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忽淋剌
成語(Idiom):血忽淋剌 (xuè hū lín là)
發音(Pronunciation):xue4 hu1 lin2 la4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血流不止或者血流如注。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血:人體內的液體之一,紅色的液體。忽:突然,意外。淋:流出,流淌。剌:不斷地流出。血忽淋剌形容大量的血液流出,形容傷勢非常嚴重,血流不止或者血流如注。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血忽淋剌常用于形容傷勢嚴重,血流不止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某種情感或者事物的激烈程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水滸傳》中,其中一位被稱為“黑旋風”的英雄李逵,因為在戰場上殺敵如麻,血流滿地,被形容為“血忽淋剌”。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血忽淋剌是由四個漢字組成的,其中“血”、“忽”、“淋”、“剌”分別表示血、突然、流出、不斷流出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受了重傷,血忽淋剌地流了出來。
2. 戰場上,敵人的血忽淋剌地流在地上。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血忽淋剌”與傷勢嚴重、血流不止的情景聯系起來,形象化地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傷勢、血液相關的成語,如“血流漂杵”、“血海深仇”等,擴大詞匯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摔倒了,膝蓋上的傷口血忽淋剌地流了出來。
2. 初中生:他在比賽中受傷,臉上的傷口血忽淋剌地流了出來。
3. 高中生:戰場上,士兵的傷口血忽淋剌地流在地上,非常慘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