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諱
基本解釋
(1).沒有顧忌;沒有隱諱。《后漢書·陳忠傳》:“如其管穴,妄有譏刺,雖苦口逆耳,不得事實,且優游寬容,以示圣朝無諱之美。”《三國志·吳志·吳主傳》“ 權 使太中大夫 鄭泉 聘 劉備 于 白帝 ,始復通也”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吳 韋昭 《吳書》:“今值朝廷上下無諱,實恃洪恩,不畏龍鱗。”《晉書·范寧傳》:“指斥朝士,直言無諱。”
(2).不諱。指滅亡。 嚴復 《原強》:“其間遞嬗,要不過一姓之廢興,而人民則猶此人民,聲教則猶古聲教,是則即今無諱,損益可知。”
無諱(wú huì)
發音(Pronunciation):wú hu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毫不諱言,毫不隱瞞。形容心地坦白,不避諱。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無諱是指毫不諱言,毫不隱瞞。諱,指避諱、隱瞞。無諱形容一個人心地坦白,不避諱,不隱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心地坦白,毫不隱瞞的情況。例如,當我們要表達一個人說話直率,不避諱真話時,可以使用無諱這個成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無諱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僖公二十二年》中。當時,齊國有一位名叫子禽的大臣,他在向齊僖公勸諫時說道:“臣無諱言,臣聽聞,君子不以言舉人,人以言舉君子。”這句話意味著誠實的人不以言語來評價別人,而是通過別人的言語來評價自己。從此以后,“無諱”逐漸演變成了表示心地坦白,毫不避諱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無諱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個字“無”表示沒有,第二個字“諱”表示避諱、隱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個很直率的人,從來不諱言自己的觀點,可以說是無諱的人。
2.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應該毫不諱言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無諱”與“心地坦白,毫不隱瞞”這個意思聯系起來,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誠實、坦白相關的成語,如“言而無信”、“信口雌黃”等。這些成語都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運用無諱這個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是一個無諱的人,我從來不說謊話。
2. 初中生:老師問我們有沒有在考試中作弊,我毫不諱言地回答了她。
3. 高中生:在面試中,我會毫不諱言地表達自己的優點和缺點。
4. 大學生:作為一名學生干部,我會無諱地告訴同學們我們學校的政策和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