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簙
基本解釋
亦作“ 六博 ”。古代一種擲采下棋的比賽游戲。《楚辭·招魂》:“菎蔽象棊,有六簙些。分曹并行,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 王逸 注:“投六箸,行六棊,故為六簙也。言宴樂既畢,乃設六簙,以菎蔽為箸,象牙為棊,麗而且好也。” 洪興祖 補注引《古博經》云:“博法:二人相對坐向局,局分為十二道,兩頭當中名為水,用棊十二枚,六白六黑,又用魚二枚置於水中。其擲采以瓊為之,瓊畟方寸三分,長寸五分,鋭其頭,鉆刻瓊四面為眼,亦名為齒。二人互擲采行棊,棊行到處即豎之,名為驍棊,即入水食魚,亦名牽魚,每牽一魚獲二籌,翻一魚獲三籌。” 馬王堆 漢 墓所出博具無“魚”,或 西漢 時尚不用“魚”。《戰國策·齊策一》:“ 臨淄 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鬭雞走犬,六博蹹踘者。”《后漢書·梁冀傳》:“﹝ 梁冀 ﹞性嗜酒,能挽滿、彈棋、格五、六博、蹴踘、意錢之戲。” 唐 李益 《漢宮少年行》:“分曹六博快一擲,迎歡先意笑語喧。” 清 趙翼 《心馀詩已刻于京師謝蘊山觀察覓以寄示展閱累日為題三律》之二:“三年刻楮成何事,六博呼盧大有人。太息儒冠真自誤,可憐無補費精神。”
成語(Idiom):六簙(liù bó)
發音(Pronunciation):liù bó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六個簙,簙是古代用來盛米的器皿,比喻言辭雄辯,才思敏捷。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六簙成語源于《左傳·哀公十五年》:“六簙之徒,矜其言而驕其辭。”意思是說,六個簙的人,自夸自己的言辭雄辯,以此為傲。六簙成語用來形容人的才思敏捷,口才出眾。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六簙這個成語常用于夸贊某人的辭才出眾,能言善辯。可以用在贊美演講者、辯論高手、口才出眾的人等場合。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六簙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的魯國。據《左傳》記載,公元前480年左右,魯國公子糾在魯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舉行的宴會上,有六個人自夸自己的辭才,稱自己像六個簙一樣,能夠裝滿美味的言辭。這個典故被后人用來形容辭才出眾的人,形成了成語“六簙”。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六簙是一個形容詞性的成語,由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辯論賽上展現出了六簙的辭才,令人佩服。
2. 這位演講者的口才真是六簙,讓人聽得津津有味。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六簙”與“才思敏捷,言辭雄辯”聯系起來記憶,也可以通過想象六個簙盛滿了美味的言辭來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更多與口才、辭才相關的成語,如“巧舌如簧”、“辯才無礙”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辭才真厲害,簡直就像六簙一樣能裝滿美味的言辭。
2. 初中生:這個辯論比賽上,他展現出了六簙的辭才,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高中生:這位演講者的口才真是六簙,讓人聽得津津有味。
4. 大學生:他的辭才出眾,堪稱六簙,每次演講都能引起全場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