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對
基本解釋
臣下進入皇宮回答皇帝提出的問題或質問。 宋 王讜 《唐語林·方正》:“ 柳元公 初拜京兆尹,將赴上,有神策軍小將乘馬不避,公於市中杖殺之,及因入對, 憲宗 正色詰專殺之狀。”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象數一》:“一日驟晴,炎日赫然,予時因事入對,上問雨期,予對曰:‘雨候已見,期在明日。’” 清 邵懿辰 《易安人墓表》:“﹝ 陳君 ﹞承命出守 吉安 ,翼日入對。”
成語(Idiom):入對
發音(Pronunciation):rù du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兩個人或事物相互配合、相互呼應。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入對是指兩個人或事物之間相互搭配、相互配合,形成一種和諧的狀態。這個成語源于舞蹈中男女搭配跳舞的動作,兩人配合默契,舞姿優美,因此形容人或事物之間的協調配合關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入對常用于形容兩個人或事物之間的默契配合。可以用來形容團隊合作、夫妻相敬如賓、友誼深厚、配合默契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相傳古代有一個叫李白的舞蹈家,他在舞臺上表演時,總是能與舞伴完美地配合起來,舞姿婉轉動人。有人問他是如何做到的,李白回答說:“只要我一入對,就能感受到舞伴的動作和節奏,然后我就能準確地把握住節奏,與舞伴默契配合。”從此,“入對”就成了形容人或事物之間默契配合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入”和“對”兩個詞組成,其中“入”表示進入、加入的意思,“對”表示一對,兩個人或事物的關系。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兩個人在合作項目中總是能夠入對,工作效果非常好。
2. 這對夫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真是入對的好榜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兩個人在舞臺上跳舞,相互配合默契,形成一副美麗的畫面,這樣就能夠記住入對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配合、協調相關的成語,例如“和衷共濟”、“相得益彰”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兩個人一起做游戲,互相幫助,就能夠入對。
2. 初中生:參加運動會時,我們班級的男生女生入對比賽,表現得非常出色。
3. 高中生:老師分組討論課題時,我們班同學入對合作,共同完成了一份優秀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