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xiǎo tí dà zuò ㄒㄧㄠˇ ㄊㄧˊ ㄉㄚˋ ㄗㄨㄛˋ小題大做(小題大做)
亦作“ 小題大作 ”。 1. 明 清 科舉考試,以“四書”文句命題叫“小題”,以“五經”文句命題叫“大題”。“小題大作”本謂以五經文之法作四書文,后引申為拿小題目作大文章。 清 方東樹 《昭昧詹言》卷二十:“﹝ 山谷 詩《云濤石》﹞全是以實形虛,小題大做,極遠大之勢,可謂奇想高妙。”
(2).喻把小事渲染得很大,或當作大事來處理。有不值得、不恰當的意思。《紅樓夢》第七三回:“沒有什么,左不過是他們小題大做罷了,何必問他?” 曹禺 《雷雨》第四幕:“﹝ 魯貴 ﹞覺得 大海 小題大做,煩惡地皺著眉毛。” 老舍 《四世同堂》四六:“捉他,本是最容易的事。他們只須派一名憲兵或巡警來就夠了。可是,他們必須小題大作,好表示出他們的聰明與認真。”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小題大做
成語(Idiom):小題大做
發音(Pronunciation):xiǎo tí dà zuò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對一件事情過分夸張或過度重視,把本來不大的事情弄得像大事一樣嚴重。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小題大做是一個貶義詞語,形容人在處理事情時過于夸張、過度重視,把本來不大的事情弄得像大事一樣嚴重。這種行為常常會給他人帶來不必要的困擾和麻煩,也容易引起別人的不滿和嘲笑。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小題大做這個成語通常用來批評那些在處理問題時過于夸張、過度重視的人。可以用來形容某人對一件小事情的反應過激,或者對一件本來不大的事情過分關注和糾結,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和困擾。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小題大做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楊慎《宋論·文辭》一書中,原文是“小事大作,不可不慎也”。后來逐漸演變為現在的成語形式。這個成語的出現是因為在古代社會中,人們普遍注重禮儀和規范,對待事情也非常謹慎小心。因此,一些人在處理一些小事情時,常常會過分夸大其詞,使得本來不大的事情變得像大事一樣嚴重,以顯示自己的重視和謹慎。這種行為被認為是虛偽和無謂的,因此形成了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小題大做是一個四字成語,由形容詞“小”和“大”以及動詞“題”和“做”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家里把一個小小的破碗摔得粉碎,真是小題大做。
2. 這個問題并不嚴重,你不必小題大做。
3. 他對這個小錯誤的反應太過激了,完全是小題大做。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記憶這個成語:
1. 將四個字分開記憶,先記住“小”和“大”這兩個形容詞,表示大小之意。
2. 再記住“題”和“做”這兩個動詞,表示處理事情的動作。
3. 將這四個字組合在一起,形成成語“小題大做”,表示對事情過分夸張、過度重視。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小題大做”意思相近的成語,如“杞人憂天”、“庸人自擾”等,以豐富自己的詞匯和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朋友在考試失利后,小題大做地哭了一整天。
2. 初中生:老師批評了他一句,他就小題大做地生氣了。
3. 高中生:她對自己的一點小錯誤非常在意,總是小題大做地反省和糾結。
4. 大學生:他對自己的研究課題非常投入,常常小題大做地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