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栰
基本解釋
古代水戰(zhàn)中用以馳近并能焚毀對方戰(zhàn)船的著火的木筏?!段簳だ畛鐐鳌罚骸坝朱稑谴?,連覆大船,東西竟水,防賊火栰。”《資治通鑒·后唐莊宗同光元年》:“帝遣騎將 李紹榮 ,直抵 梁 營,擒其斥候, 梁 人益恐,又以火栰焚其連艦。”《元史·順帝紀(jì)七》:“ 徐壽輝 偽將 倪文俊 復(fù)陷 沔陽府 。 威順王 寬徹普化 令王子 報恩奴 等同 湖南 元帥 阿思藍 水陸并進討之。至 漢川 ,水淺, 文俊 用火栰燒船, 報恩奴 遇害。”
成語(Idiom):火栰(huǒ dāo)
發(fā)音(Pronunciation):huǒ dā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喻人才或事物被埋沒或被忽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火栰,古代用來燒火的樹枝,由于火栰通常被埋在火堆下面,因此很容易被人們忽視或忘記。這個成語比喻人才或事物被埋沒或被忽視,沒有得到應(yīng)有的重視和發(fā)展機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火栰這個成語常用于描述某個人才或事物在某個特定環(huán)境中被忽視或被埋沒。可以用來表達某人的才華被埋沒、某項技術(shù)被忽視、某個機會被錯過等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火栰一詞最早見于《孟子·滕文公上》:“火栰之子,生而知所終者寡矣?!币馑际腔饢斓淖訉O能夠生而知道自己的終點的人是很少的。后來,這個成語逐漸演變成了比喻人才或事物被埋沒或被忽視的意思。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火栰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位年輕的畫家因為沒有背景,一直處于火栰之中。
2. 這項技術(shù)在市場上一直被忽視,真是火栰一樣的存在。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lián)想記憶來記憶火栰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火堆,火堆下面埋著一根火栰,火栰被埋沒在火堆下面,沒有得到燃燒的機會,就好像人才或事物被埋沒或被忽視一樣。
延伸學(xué)習(xí)(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xué)習(xí)其他類似的成語,例如“默默無聞”、“無人問津”等,這些成語也都是用來形容人才或事物被忽視或被埋沒的情況。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xué)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xué)生:他的才藝一直被老師忽視,真是火栰一樣的存在。
2. 初中生:這個學(xué)生因為沒有背景一直處于火栰之中,沒有得到發(fā)展的機會。
3. 高中生:這個科技項目一直被忽視,真是火栰一樣的存在。
4. 大學(xué)生:他的藝術(shù)作品一直默默無聞,就像火栰一樣被埋沒在大眾的視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