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羖
成語(Idiom):童羖(tóng yǔ)
發音(Pronunciation):tóng y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年幼無知的孩子,也比喻不懂事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童羖是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童指年幼的孩子,羖指無知、不懂事。因此,童羖表示年幼無知的孩子,也可用來比喻不懂事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童羖常用于形容那些缺乏經驗、不懂事的人。可以用來形容年輕人在處理事情上的幼稚行為,或者形容成年人在某些方面的無知和不成熟。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童羖的故事源于《莊子·逍遙游》的一段故事。故事中,有一個叫童羖的人,他是莊子的學生,但他卻沒有領悟到莊子的思想,只是機械地背誦莊子的話。因此,童羖成了一個不懂事、無知的人的代名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童羖是由兩個單獨的詞組成的成語,沒有特殊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年輕人雖然聰明,但在處理人際關系上還是個童羖。
2. 別看他長得高大,實際上還是個童羖,一點都不成熟。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童羖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年幼無知的孩子(童),穿著一件羊皮衣服(羖),表示他不懂事、幼稚。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成語有關的知識,比如其他含有童、羖的成語,或者深入了解莊子的思想。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小明是個童羖,總是不聽老師的話。
2. 初中生:他雖然長得高,但還是個童羖,不懂事。
3. 高中生:我們剛畢業的時候都是童羖,對社會一無所知。
4. 大學生:大學生應該不再是童羖,要學會獨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