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bù chī bù lóng ㄅㄨˋ ㄔㄧ ㄅㄨˋ ㄌㄨㄙˊ不癡不聾(不癡不聾)
◎ 不癡不聾 bùchī-bùlóng
[pretend to be ignorant of] 借指故意不聞不問,裝聾作啞
不聰不明,不能為王,不癡不聾,不能為公
詞語解釋
bù chī bù lóng ㄅㄨˋ ㄔㄧ ㄅㄨˋ ㄌㄨㄙˊ不癡不聾(不癡不聾)
古代諺語。語本《太平御覽》卷四九六引《慎子》逸文:“諺云:不聰不明,不能為王;不瞽不聾,不能為公。”本指公卿的度量,后常與“不成姑公”等連用,謂不故作癡呆,不裝聾作啞,就不能當好阿婆阿公。意指長輩要寬宏大量。《宋書·庾炳之傳》:“不癡不聾,不成姑公。”《隋書·長孫平傳》:“臣不勝至愿,愿陛下弘山海之量,茂寬裕之德。鄙諺曰:‘不癡不聾,未堪作大家翁’。此言雖小,可以喻大。” 唐 趙璘 《因話錄》卷一:“ 郭曖 嘗與 昇平公主 琴瑟不調, 曖 駡公主……尚父拘 曖 ,自詣朝堂待罪。上召而慰之曰:‘諺云:不癡不聾,不作阿家阿公,小兒女子閨幃之言,大臣安用聽?’”《兒女英雄傳》第二三回:“既然如此,你我兩個便學個不癡不聾的阿姑阿翁,好讓他三人得親順親,去為人為子。” 錢鍾書 《圍城》七:“人全貪小利的;‘不癡不聾,不作阿家翁’,就算了罷。”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不癡不聾
成語(Idiom):不癡不聾
發音(Pronunciation):bù chī bù ló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癡不聾是一個形容詞詞組,表示一個人聰明明理智、不糊涂也不耳聾。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癡不聾源自《晉書·謝安傳》,意為不愚昧愚蠢,不聽而不聞。這個成語形象地表達了一個人聰明明理智、不糊涂也不耳聾的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不癡不聾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反應敏捷,頭腦清晰,不會被欺騙或誤導。可以用來形容在決策、學習、工作等方面表現出眾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晉書·謝安傳》中記載了這個成語的故事。謝安是晉朝時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學家,他在處理政務時,非常聰明明理智,不會被他人的欺騙所迷惑,也不會被外界的干擾所影響。因此,人們用“不癡不聾”來形容他的聰明才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不癡不聾由兩個形容詞組成,其中“不癡”表示不愚昧愚蠢,“不聾”表示不耳聾。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工作中表現得不癡不聾,總是能夠迅速作出明智的決策。
2. 她的智慧和機智使她不癡不聾地應對了各種復雜的情況。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不癡不聾”與一個聰明明智的人形象聯系在一起,想象他既不愚蠢也不耳聾,這樣有助于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謝安的故事以及他在晉朝政治和文學方面的貢獻,以加深對這個成語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數學成績一直很好,他是一個不癡不聾的孩子。
2. 初中生:在學校的辯論比賽中,她展現出了她的才華和智慧,她是一個不癡不聾的辯手。
3. 高中生:他在高考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他是一個不癡不聾的學生。
4. 大學生:在團隊合作項目中,他總是能夠迅速作出明智的決策,他是一個不癡不聾的團隊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