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鏡
基本解釋
(1).如鏡的山石。 晉 王嘉 《拾遺記·周靈王》:“時異方貢玉人、石鏡,此石色白如月,照面如雪,謂之‘月鏡’。”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廬江水》:“山東有石鏡,照水之所出。有一圓石,懸崖明浄,照見人形,晨光初散,則延曜入石,豪細必察,故名石鏡焉。” 南朝 宋 謝靈運 《入彭蠡湖口》詩:“攀崖照石鏡,牽葉入 松門 。” 唐 李白 《尋陽送弟昌峒鄱陽司馬作》詩:“ 松門 拂中道,石鏡迴清光。” 王琦 注:“﹝ 松門山 ﹞上有石鏡,光可照人。”《古今小說·臨安里錢婆留發跡》:“這 臨安里 中有座山,名 石鏡山 。山有圓石,其光如鏡,照見人影。 錢婆留 每日同眾小兒在山邊游戲,石鏡中照見 錢婆留 頭帶冕旒,身穿蟒衣玉帶。”
(2).水母的別名。 唐 段公路 《北戶錄》卷一:“水母,《兼名苑》云:一名鲊,一名石鏡,南人治而食之。”
(3).冰的別名。 清 厲荃 《事物異名錄·坤輿·冰》:“ 黎民表 詩:‘含風石鏡融。’按:石鏡,謂冰也。”
成語(Idiom):石鏡
發音(Pronunciation):shí jì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古代用石頭制成的鏡子,用來比喻反映事物本質和真相的東西。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石鏡是古代一種用石頭制成的鏡子,由于石頭的質地不如玻璃或金屬光滑,所以石鏡反射出來的圖像并不清晰。因此,“石鏡”在成語中用來比喻反映事物本質和真相的東西,意味著不能完全真實地反映事物的真相。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觀察不夠清晰、不夠準確,無法看到事物的真相和本質。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古代的石鏡是一種非常古老的鏡子,用來照明和觀察。然而,由于石頭的質地和光滑度限制,石鏡反射出來的圖像并不清晰。因此,人們開始用石鏡來比喻不能完全真實地反映事物的真相。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 + 像 + 石鏡 + 一樣 + 賓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觀點就像石鏡一樣,看不清事物的真相。
2. 這個電視節目只是石鏡一樣地反映了社會問題,沒有深入剖析。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石鏡”與不清晰、不真實的圖像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形象的記憶。可以想象自己在石鏡前,看到的圖像模糊不清,無法看清事物的真相。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石鏡”相關的成語,如“石破天驚”、“石破天驚”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她的眼鏡就像石鏡一樣,看不清楚東西。
初中生:他的觀點就像石鏡一樣,看不到事物的本質。
高中生:這個電視節目只是石鏡一樣地反映了社會問題,沒有深入剖析。
大學生:這個報道只是石鏡一樣地反映了問題,沒有深入調查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