鶉鴽
成語(Idiom):鶉鴽 (chún gé)
發音(Pronunciation):chún g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或物質質量輕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鶉鴽是由兩個動物的名字組成,鶉(一種小型鳥類)和鴽(一種小型鳥類),它們都是體型較小的鳥類。成語“鶉鴽”用來形容人或物質的質量輕小,不重要或微不足道。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的輕小、微不足道,或者用于諷刺和調侃。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鶉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故事講述了魏其武安侯的父親魏咎在與秦國人交戰時,被秦王派來的大將公孫起俘虜。公孫起對魏咎輕視不已,將他關押在一個狹小的牢房里。魏咎在牢房里的時候,看到了一只鶉鴽,他覺得這只小鳥也是有生命的,但是在公孫起眼里,它們是微不足道的。后來,魏咎逃脫并成為魏國的將軍,他用“鶉鴽”來形容那些輕視別人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為“鶉鴽”,沒有固定的搭配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才華只能算是鶉鴽之輩,無法與大師相提并論。
2. 這個問題對于他來說太鶉鴽了,根本不需要花時間去考慮。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鶉鴽”想象成兩只小鳥,它們體型輕小,不重要。可以通過將成語與小鳥的形象聯系起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形容人或物質輕小的成語,例如“螻蟻”、“鴻鵠之志”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那只小狗跑得像鶉鴽一樣快。
2. 初中生:他的成績只能算是鶉鴽,沒有什么突出的地方。
3. 高中生:這個項目在整個計劃中只是鶉鴽,對整體影響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