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韞
基本解釋
見“ 包藴 ”。
成語(Idiom):包韞(bāo yùn)
發音(Pronunciation):bāo yù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隱藏、包庇罪犯。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包韞是一個四字成語,由“包”和“韞”兩個字組成。包指包裹、隱藏,韞指藏匿、掩飾。包韞的基本含義是指隱藏、包庇罪犯,為罪犯提供庇護。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包韞這個成語主要用于形容有人包庇罪犯,為罪犯提供庇護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一些不法行為被掩蓋,罪犯逃避法律追究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包韞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史記·韓非子列傳》。韓非子是中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他的一位朋友為了救他,包庇了他,替他承擔了罪責。韓非子感激之下,寫了一篇文章來表達他對朋友包庇的感激之情,并用了“包韞”這個成語來形容這種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包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別是“包”和“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包韞了那個罪犯,讓他逃避了法律的制裁。
2. 那個官員利用職權包韞了自己的親屬,讓他們逃避了懲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記憶包韞這個成語:
1. 將“包”字與隱藏、包裹聯系起來,表示隱藏、保護。
2. 將“韞”字與藏匿、掩飾聯系起來,表示隱藏、掩飾。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通過學習更多與包韞相關的成語來擴展你的詞匯量,例如“包藏禍心”、“包羅萬象”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包韞了偷東西的同學,幫他逃避了懲罰。
2. 初中生:那個老師包韞了考試作弊的學生,讓他沒有受到處分。
3. 高中生:政府官員包韞了腐敗分子,導致腐敗現象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