棁杖
成語(Idiom):棁杖(lì zhàng)
發音(Pronunciation):lì zh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枯木,比喻人老邁無能。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棁杖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棁”指的是干枯的木頭,“杖”指的是拐杖。這個成語的基本含義是指枯木,比喻人老邁無能。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人的年紀大了,身體虛弱,精力不濟,無法再承擔重任或完成艱巨的任務。它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事物已經過時、失去了活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相傳,戰國時期,楚國有位名叫屈原的偉大詩人和政治家。他在楚國做官期間,不滿楚王的腐敗和不公正的統治,因此他寫了一篇名為《離騷》的長詩表達了自己的憤怒和失望。然而,楚王并不欣賞屈原的才華,反而聽信了其他官員的誣告,將屈原貶斥到了邊遠地區。在那里,屈原感到十分失落和無助,他的身體逐漸衰弱,無法再為楚國做出貢獻。最終,屈原在荊江投江自盡,成為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位偉大詩人和愛國者。棁杖這個成語就是由屈原的遭遇而來,形容他在晚年無力再為國家做貢獻的悲哀。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這個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年紀大了,已經是個棁杖了,還指望他完成這個任務?
2. 這家公司的老板已經是個棁杖了,不懂時下的市場需求。
3. 這臺電視機太舊了,已經成為了一臺棁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棁杖”與老人扶著拐杖的形象聯系在一起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他的詩作,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這個成語的含義和背后的文化內涵。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的奶奶已經是個棁杖了,走路需要用拐杖。
2. 初中生:這個老師上課的時候總是站在講臺上,看起來像是一個棁杖。
3. 高中生:他已經退休了,現在每天都只是在家里坐著,成了一個棁杖。
4. 大學生:我爺爺雖然已經是個棁杖了,但他還是很關心我,會經常給我打電話詢問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