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bù hán ér lì ㄅㄨˋ ㄏㄢˊ ㄦˊ ㄌㄧˋ不寒而栗(不寒而慄)
◎ 不寒而栗 bùhán’érlì
[shudder with fear;tremble with fear] 不冷而發抖。指恐懼心理引起的驚抖
是日皆報殺四百余人,郡中不寒而栗。——《漢書·義縱傳》
全身不寒而栗
詞語解釋
bù hán ér lì ㄅㄨˋ ㄏㄢˊ ㄦˊ ㄌㄧˋ不寒而栗(不寒而慄)
不冷而發抖。形容極為恐懼。《史記·酷吏列傳》:“是日皆報殺四百餘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漢書·楊惲傳》:“下流之人,眾毀所歸,不寒而栗。” 顏師古 注:“栗,竦縮也。” 周而復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三九:“他的手曾幫助 朱延年 干這些罪惡的勾當。他一想到這些,全身不寒而栗。”
不寒而慄:同“ 不寒而栗 ”。 漢 桓寬 《鹽鐵論·周秦》:“死者相枕席,刑者相望,百姓側目重足,不寒而慄。” 唐 劉禹錫 《答饒州元使君書》:“坐簿書舛錯,為中執法所劾,事下三府,以受賕論,其刑甚渥。于今列郡,不寒而慄。” 巴金 《第二次解放》:“想到那些陰暗的日子,我真是不寒而慄。”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不寒而栗
成語(Idiom):不寒而栗
發音(Pronunciation):bù hán ér l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因恐懼或寒冷而身體發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寒而栗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用來形容人因為害怕、恐懼或寒冷而身體發抖的情況。不寒而栗中的“寒”指寒冷,“栗”指身體顫抖,表示恐懼到了極點,以至于連寒冷都感覺不到了。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不寒而栗常常用于形容人在面對恐怖、可怕或驚悚的事物時,感到非常害怕、恐懼而導致身體發抖的情景。比如,看恐怖電影、聽到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或遇到突發的危險情況等都可以用不寒而栗來形容。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寒而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左傳》。在《左傳·僖公二十六年》中,描述了一個叫做鄧析的人因為害怕而身體發抖的情景。后來,這個描述被引申為成語不寒而栗,用來形容人因為恐懼而發抖。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不寒而栗是一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不”表示否定,“寒”表示寒冷,“而”表示連詞,“栗”表示顫抖。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看到那個惡心的畫面,他不寒而栗地閉上了眼睛。
2. 在寒冷的冬天里,他們穿著單薄的衣服,不寒而栗地等待著救援。
3. 當他聽到那個可怕的笑聲時,全身不寒而栗,腿都軟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要記住不寒而栗這個成語,可以將其分解成“不寒”和“而栗”兩部分。不寒表示不寒冷,而栗表示顫抖。可以想象在寒冷的環境中,人們因為害怕而發抖,形成了這個成語的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更多與恐懼、寒冷相關的成語,如“心驚肉跳”、“寒氣逼人”等,可以加深對不寒而栗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看到那只大蜘蛛,我不寒而栗地尖叫了起來。
2. 初中生:在漆黑的夜晚,聽到窗外傳來的奇怪聲音,我不寒而栗地躲在被窩里。
3. 高中生:面對考試的壓力,我不寒而栗地感受到了自己的無力感。
4. 大學生:剛看完恐怖電影,我不寒而栗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充滿了恐懼。
希望這個關于“不寒而栗”的學習指南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