訥怍
成語(Idiom):訥怍(nè zhuó)
發音(Pronunciation):nè zhuó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說話遲鈍、拖泥帶水,不爽快。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訥怍是由“訥”和“怍”兩個字組成的成語。訥指說話遲鈍、拖泥帶水,不爽快;怍指害羞、窘迫。訥怍形容人說話行動遲緩、拖泥帶水,不爽快,也形容人害羞、窘迫的樣子。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訥怍常用于形容人說話拖沓、猶豫不決,或者形容人害羞、窘迫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工作中遲遲不做決定的人,或者形容一個害羞的人不敢開口說話的情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訥怍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史記·李斯列傳》。故事講述了李斯和秦始皇的一次對話。當時,秦始皇問李斯:“你認為我應該怎樣做才好?”李斯因為擔心自己的回答不符合秦始皇的心意,所以遲遲不敢回答,顯得很猶豫。因此,訥怍成為了形容說話拖沓、猶豫不決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訥怍的結構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分別是“訥”和“怍”。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回答問題總是訥怍不言,讓人很難與他溝通。
2. 她面對大庭廣眾總是訥怍害羞,不敢開口發言。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聯想“訥怍”與“拖沓”、“猶豫不決”等含義相近的詞語,并將其與該成語的發音和意義進行關聯,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其他形容說話拖沓、猶豫不決的成語,如“拖泥帶水”、“吞吞吐吐”等。了解這些成語的起源和使用場景,擴大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在回答問題時總是訥怍,不敢大聲說出來。
2. 初中生:她害羞的個性使得她在班級討論時訥怍不前。
3. 高中生:他在演講比賽中訥怍了一會兒,然后才開始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