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衿
基本解釋
(1).《詩·鄭風》篇名。《詩序》以為刺“學校廢”,謂“亂世則學校不脩焉”。 朱熹 集傳則說“此亦淫奔之詩。” 晉 葛洪 《抱樸子·勖學》:“汲汲於進趨,悒悶於否滯者,豈能舍至易速達之通涂,而守甚難必窮之塞路乎!此川上所以無人,《子衿》之所為作,愍俗者所以痛心而長慨,憂道者所以含悲而頽思也。” 南朝 梁 任昉 《天監三年策秀才文》之二:“鳴鳥薎聞,《子衿》不作。”
(2).《詩·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毛 傳:“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后因稱學子、生員為“子衿”。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科場二·北場口語之多》:“然向來被議者,主試皆南人,舉子皆胄監,豈畿輔子衿,皆曾史耶?”
成語(Idiom):子衿(zǐ jīn)
發音(Pronunciation):zǐ jī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年少時期的衣領,比喻人的品行、性格或才能等在年輕時就顯露出來。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子衿是由“子”和“衿”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子是指年少時期的男子,衿是指衣領。成語子衿比喻一個人在年輕時就展現出的品行、性格或才能等。它強調了一個人的早期表現可以預示著他的未來發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子衿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展現出的才能或品行。在教育領域,可以用來表揚學生在學業上的優異表現。在評價一個人的素質時,也可以用子衿來形容他年輕時就顯示出的優秀品質。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中記載了一個故事,講述了齊襄公時期,有一個年輕的公子叫子衿,他年紀輕輕就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華和品行。這個故事使得“子衿”成為了一個常用的成語,用來形容年輕人的出色表現。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子衿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別是“子”和“衿”。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年輕時就展現出了出色的領導能力,真是個子衿之才。
2. 這位年輕的科學家在研究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可謂子衿之材。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子衿”聯想成一個年輕人穿著一件衣服,衣領上有一個“子”的字樣,表示這個人在年輕時就有出色的品行和才能。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故事和文章來進一步了解子衿的含義和用法。同時,還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早霞滿紅樓”、“早慧”等,來擴展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弟弟才上小學就得了全校第一名,真是個子衿之才。
2. 初中生:這位同學雖然年紀小,但他的作文寫得非常出色,可謂是個子衿之才。
3. 高中生:他在學校的領導崗位上表現出色,被老師稱為子衿之材。
4. 大學生:他雖然年輕,但在研究領域有著非凡的才華,真是個子衿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