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擊
基本解釋
[釋義]
(動)親眼看到,強調準確地看到。
[構成]
主謂式:目|擊
[例句]
他目擊了事件的全過程。(作謂語)
近義詞
目睹、眼見
反義詞
耳聞
英文翻譯
1.see with one's own eyes; witness
詳細解釋
◎ 目擊 mùjī
[witness] 親眼看到;作為目睹人在場
若夫人者,目擊而道存矣。——《莊子·田子方》
目擊其事
(1).目光觸及;熟視。《后漢書·郅惲傳》:“ 子張 但目擊而已。” 李賢 注:“目擊謂熟視之也。”《晉書·葛洪傳》:“於 餘杭山 見 何幼道 , 郭文舉 ,目擊而已,各無所言。”參見“ 目擊道存 ”。
(2).猶目睹。親眼看見。 唐 杜甫 《最能行》:“朝發 白帝 暮 江陵 ,頃來目擊信有徵。” 唐 孟棨 《本事詩·情感》:“有 大梁 夙將 趙唯 為 嶺 外刺史,年將九十矣,耳目不衰,過 梧州 ,言 大梁 往事,述之可聽,云此皆目擊之。”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至今讀其所著書,于山川阨塞,賢豪遺跡與夫風土謡俗,民生疾苦,凡所目擊,悉筆于書。” 徐遲 《牡丹》三:“有些好事之徒,親眼目擊她被強拉上車。”
成語(Idiom):目擊(mù jī)
發音(Pronunciation):mù j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親眼看見或親身經歷。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目擊指親眼看見或親身經歷某個事件或事情。常用于描述目擊者親眼所見,或者親身經歷某個事情的經歷者。目擊強調親身經歷,具有直接性和真實性,常用于強調事實的真實性和可信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目擊一詞常用于新聞報道、法庭辯論、口述歷史等場景中,用來描述證人或參與者的親身經歷。此外,也可以用來形容自己親眼所見的事情或親身經歷的經歷。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目擊一詞最早出現在《晉書·庾仲初傳》中:“仲初目擊其言,曰:‘非公孫之言也。’”這句話意為“庾仲初親眼看見了他說的話,說道:‘這不是公孫的話。’”。從此,目擊逐漸演變成表示親眼看見或親身經歷的意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目擊是一個動詞短語,由“目”和“擊”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我親眼目擊了事故發生的過程。
2. 他是唯一目擊這起事件的證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看見”、“經歷”等詞語進行聯想來記憶成語“目擊”。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與目擊相關的成語,如“目瞪口呆”、“目不轉睛”等,以豐富自己的詞匯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目擊了一只小鳥飛過天空。
2. 初中生:我目擊了一場車禍,現場非常慘烈。
3. 高中生:我目擊了一次搶劫案,當時非常緊張。
4. 大學生:我在實習期間目擊了一次重要會議,對職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