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約
成語(Idiom):違約(wéi yuē)
發音(Pronunciation):wéi yuē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違反合同或約定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違約是指違反合同、協議或約定的行為。當一方無法履行合同或約定的內容時,就被認為是違約。違約行為通常會導致法律后果或經濟損失。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違約常在商業、法律和金融領域中使用。它可以描述一個人或組織沒有按照合同或協議的規定行事,違背了雙方之間的約定。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違約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僖公二十一年》中。故事中,晉國的公子重耳在逃亡期間,曾與齊國的公子糾紛劃定了界限,并達成了約定。然而,當晉國的重耳成為晉文公后,他違背了與齊國的約定,導致了兩國關系的惡化。這個故事成為了違約一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違約是一個動詞短語,由動詞“違”和名詞“約”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違約了,所以我們決定終止合作關系。
2. 由于違約行為,他面臨著法律的制裁。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違”字與違反聯系起來,將“約”字與合同或約定聯系起來,來記憶違約的含義。同時,可以想象違約行為可能會導致法律后果或經濟損失,從而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相關法律知識,包括合同法和違約責任等方面的內容,可以幫助更好地理解違約的含義和相關概念。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他違約了,所以他要受到懲罰。
2. 初中生(13-15歲):由于違約行為,他失去了信任。
3. 高中生(16-18歲):我們需要遵守合同,不要輕易違約。
4. 大學生(19-22歲):違約行為會給企業帶來財務損失和聲譽損害。
5. 成年人(23歲及以上):違約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應該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