跛鼈千里
成語(Idiom):跛鼈千里
發音(Pronunciation):bǒ biē qiān l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行動遲緩,步履艱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跛鼈,指行動遲緩、步履艱難的烏龜。千里,表示非常遠的距離。這個成語比喻人行動遲緩,無法迅速前進。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在工作、學習或其他活動中缺乏效率,行動不夠敏捷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在攻打秦朝時,曾經遭遇到了一只跛腳的烏龜。烏龜行動遲緩,但卻能夠堅持不懈地向前爬行,最終成功逃脫。項羽看到烏龜的堅持不懈,深受啟發,用“跛鼈千里”來形容行動雖然遲緩,但只要堅持,就能夠取得成功。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謂語+賓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工作效率真是跛鼈千里,總是慢吞吞的。
2. 這個項目進展太慢了,跟跛鼈千里一樣。
3. 他雖然智商很高,但因為行動遲緩,所以在競爭中總是跛鼈千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跛鼈千里”與烏龜的形象聯系起來,想象一個行動遲緩的烏龜在千里之外艱難前行的場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行動遲緩相關的成語,如“龜毛”、“緩不濟急”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跑步速度太慢了,簡直像跛鼈千里一樣。
2. 初中生:他的學習態度太懶散了,總是跛鼈千里地完成作業。
3. 高中生:他的決策能力不強,總是跛鼈千里地做出決定。
4. 大學生:他的思維不夠敏捷,總是跛鼈千里地回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