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鲞
基本解釋
亦作“ 白鮝 ”。剖開曬干的黃魚。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弧矢》:“其 東海 石首魚, 浙中 以造白鮝者,取其脬為膠,堅固過于金鐵。”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鱗二·石首魚》﹝釋名﹞引 羅愿 曰:“諸魚薧乾皆為鯗,其美不及石首,故獨得專稱。以白者為佳,故呼白鯗。”
成語(Idiom):白鲞
發音(Pronunciation):bái zhuā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白色的魚子醬,比喻無用或無價值的東西。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白鲞是一種以魚子為原料制成的食品,呈現出白色的顆粒狀。這個成語比喻那些沒有實際價值或無用的東西,類似于現代漢語中的“一文不值”。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貶義語境,用來形容某個事物或行為沒有實際意義或價值。可以用來批評某人做事不踏實,只是做表面功夫,沒有真正的實質性內容。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白鲞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喻世明言》中。故事講述了一個貪婪的人為了顯示自己的財富,把一大塊金子埋在地下,然后在地上撒了一層白鲞,讓別人誤以為地下全是白鲞,實際上價值連城的金子卻被埋沒了。從此,白鲞成為了形容那些沒有實際價值的東西的比喻。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 + 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承諾就像是一塊白鲞,毫無實際意義。
2. 這個項目只是紙上談兵,完全是白鲞一枚。
3. 不要浪費時間在那些白鲞上,集中精力做有意義的事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把白鲞想象成一顆白色的珍珠,珍珠在很多人眼中具有很高的價值,而白鲞則相反,沒有實際價值。通過這個對比,可以更容易記住白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一錢不值”、“一文不名”等,來擴展對無價值事物的描述。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這個玩具壞了,已經是一塊白鲞了。
2. 初中生:他的言論毫無根據,完全是一派白鲞。
3. 高中生:這種浪費時間的活動對我們來說已經是白鲞一枚了。
4. 大學生:這份實習工作只是給我增加了壓力,完全是一份白鲞工作。
希望以上的學習指南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