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地奴
基本解釋
鵝的別名。
成語(Idiom):兀地奴
發音(Pronunciation):wù dì n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處于貧困、困頓境地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兀地奴是由“兀地”和“奴”兩個詞組成的,兀地是指貧瘠、不毛之地,奴則指奴隸、受人控制的人。兀地奴形容一個人生活貧困困頓,處境艱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該成語多用于形容人們生活困頓、貧窮的境地,常用于文學作品、口語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兀地奴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元年》一書中,該書記載了春秋時期魯國的歷史事件。公元前722年,魯國國君昭公因為政治失策,導致國家貧窮困頓,人民生活艱難。兀地奴這個成語就是用來形容當時魯國人民的困境。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兀地奴由兩個詞組成,兀地和奴,兀地表示貧困、不毛之地,奴表示奴隸、受人控制的人。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家庭生活困頓,可以說是兀地奴。
2. 他們在兀地奴中艱難生活,卻從不放棄希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兀地奴與貧困、困頓的境地聯系起來,形象地想象在一個貧瘠的土地上有奴隸在辛勤勞作,生活艱辛的場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貧困、困頓相關的成語,如“窮山惡水”、“貧富不均”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爸爸說,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生活,不要變成兀地奴。
2. 初中生:貧窮并不可怕,只要我們努力學習,不會成為兀地奴。
3. 高中生:這個社會存在著貧富差距,我們不能讓貧困的人成為兀地奴。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成語“兀地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