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外
成語(Idiom):攘外(rǎng wài)
發音(Pronunciation):rǎng wà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抵御外敵,保衛國家的意思。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攘外是由“攘”和“外”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攘的意思是抵御,排除,消除;外的意思是指外來的,外部的。攘外的意思就是指抵御外敵,保衛國家。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攘外常常用來形容國家采取措施抵御外來敵人的行動。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用來形容個人或團體抵御外部壓力或攻擊,保護自己的利益。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攘外這個成語出自《左傳·襄公十一年》:“攘外而安內”。這句話是說齊國的襄公在位時,他采取了積極的措施來抵御外來的敵人,保護國家的安全。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攘外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攘是動詞,外是賓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我們要團結一致,攘外必須先安內。
2. 只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才能有效地攘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攘外記憶為“抵御外敵”,并通過與保護國家安全相關的形象進行聯想。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保衛國家、抵御外敵相關的歷史事件,了解中國古代的戰爭策略和國家安全意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要團結一致,攘外保家園。
2. 初中生:只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才能有效地攘外,保衛國家。
3. 高中生:歷史上有很多英雄人物為了攘外而奮斗,為國家做出了偉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