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安分守已
發音(Pronunciation):ān fèn shǒu y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應當安心守分,不越軌、不妄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安分守已是一種道德觀念,強調個體應當遵守規則,不越界、不妄動。它包含了對個人行為的規范和對社會秩序的尊重,體現了對穩定、和諧社會的追求。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安分守已常用于教育、家庭和工作場合,以提醒人們要遵守規則,不妄圖超越自己的能力范圍。在學校中,老師常常告誡學生要安分守己,不做違規行為;在家庭中,父母也會用這個成語教育孩子要遵守家規;在工作場所,領導也會提醒員工要安分守己,不做超出職責范圍的事情。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禮記·表記》中有記載:“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為憂,不遑啟處。王季曰:‘文王何以為憂?’曰:‘為其國憂,為其民憂,為百姓憂,為百姓憂,為我憂,為我憂。’”這段話中的“無憂者,其惟文王乎?”就是指文王能夠安分守己,憂國憂民,不妄圖擴張。從此,安分守已就成為了這種道德行為的代名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安分守已由四個漢字組成,分別是“安”、“分”、“守”、“已”。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從不越界,一直安分守已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2. 學生們應該安分守已,不要在課堂上打擾別人。
3. 在家庭中,每個人都應該安分守已,不要干涉別人的生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安分守已”拆分為“安分”和“守已”兩個部分進行記憶。將“安分”理解為安心守分,不越界,將“守已”理解為守住自己的位置,不妄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安分守已相關的成語,如“守株待兔”、“守口如瓶”等,以增加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小明在游戲時間安分守已地等待輪到自己。
2. 小學生:我會安分守已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
3. 初中生:班級里的每個學生都應該安分守已,不要打擾上課秩序。
4. 高中生:作為班長,他要安分守已,不妄圖超越自己的權力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