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籬
成語(Idiom):抓籬
發音(Pronunciation):zhū l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行動遲緩,猶豫不決,無法下決心。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抓籬一詞源自古代農村,籬指的是田間的圍墻或柵欄。抓籬意為抓住籬笆不放,比喻人猶豫不決,無法下決心或采取行動。形容人膽小怕事,不敢決斷。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抓籬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在面對重要決策時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工作、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的猶豫不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抓籬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相傳,在古代,有個農夫在田地里抓住籬笆不放,不肯放手。有人問他為什么不放手,他回答說:“我只要決定往哪邊走,就會走錯。”這個故事就形象地描繪了一個人猶豫不決,無法下決心的情景。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抓籬屬于四字成語,由兩個動詞組合而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抓籬不放,無法做出決定。
2. 在面對選擇時,不要抓籬不決,要果斷行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將抓籬這個成語與一個人抓住籬笆不放的場景進行聯想,形象地描繪出一個人猶豫不決的情景,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學習類似的成語,如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等,擴大詞匯量。
2. 閱讀相關的故事、小說或文章,了解更多關于抓籬的用法和語境。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抓籬不放,不知道選哪個游戲玩。
2. 初中生:面對選課表,我抓籬不決,不知道該選什么課程。
3. 高中生:考大學專業的選擇讓我抓籬不放,不敢輕易決定。
4. 大學生:畢業后面臨就業選擇,我抓籬不決,不知道應該從事哪個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