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齧
成語(Idiom):吞齧
發(fā)音(Pronunciation):tūn ni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忍受委屈、不敢表示自己的不滿或憤怒。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吞,指吞咽;齧,指咬。吞齧原指咬住不放,后來引申為忍受委屈或不敢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一個人在面對不公平或不滿意的情況時,被迫壓抑自己的情感,不敢發(fā)聲。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吞齧常用于描述在工作、學習或人際關(guān)系中遇到不公平待遇或委屈時,不敢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而選擇忍耐和壓抑自己的情感。例如,一個員工在工作中遭受不公平的待遇,但出于害怕?lián)p失工作或得罪上級的考慮,選擇吞齧不敢發(fā)聲。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戰(zhàn)國時期的齊國平原君與虞卿的故事。虞卿因為不滿平原君的待遇而辭職,但平原君卻不讓他離開。虞卿在平原君的壓迫下,不得不忍氣吞聲,最終選擇了自殺。這個故事成為了“吞齧”的典故,用來形容人在受委屈時不敢表達自己的不滿。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公司里一直吞齧著自己的不滿,從不敢抱怨。
2. 她吞齧著內(nèi)心的委屈,默默地承受著不公平的對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吞齧”聯(lián)想為一個人張開嘴巴要吞咽東西,但卻被一只大牙齒咬住了,無法吞咽。這個形象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情感、委屈、忍耐等相關(guān)的成語,如“含冤莫白”、“忍辱負重”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班級里被同學欺負,但我吞齧著不敢告訴老師。
2. 初中生:老師對我很不公平,但我吞齧著不敢與他爭論。
3. 高中生:面對高考的壓力,我吞齧著自己的焦慮情緒,努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