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嗣
基本解釋
過繼給他人為子。 唐 皎然 《唐蘇州開元寺律和和尚墳銘》:“我師出嗣兮遺教張,如何斯人兮天不臧。” 明 沉士龍 等《<搜神記>引》:“惟 晉武帝 子 秦獻王 無嗣, 愍帝 嘗以 吳王 晏 子出嗣 秦王 ,豈即 愍帝 邪?”《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這 羅德 是賤妾的親哥,出嗣在母舅 羅 家的。”
成語(Idiom):出嗣(chū sì)
發音(Pronunciation):chū s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家族后代出仕做官。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出嗣是指家族的后代成為官員。這個成語中的“出”表示離開,嗣”表示繼承家業。出嗣的含義是家族的后代離開家庭,進入官場擔任官職。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出嗣這個成語多用于描述家族后代進入官場的情況。可以用于表達家族子弟中有人成為官員,為家族爭光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出嗣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在古代,科舉制度是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家族的子弟如果能夠通過科舉考試取得功名,就可以進入官場,成為家族的驕傲。因此,出嗣這個成語就形成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出嗣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祖上曾有出嗣,家族的聲譽一直很高。
2. 他是家族的第三代出嗣,成為了一位高級官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出嗣這個成語與家族的發展聯系起來,想象家族的子孫離開家庭,進入官場擔任官職,為家族爭光的情景,有助于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以及家族在古代社會中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可以更好地理解出嗣這個成語的含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我的爸爸是家族的出嗣,他是一位很厲害的官員。
2. 初中生(13-15歲):我希望將來能夠成為家族的出嗣,為家族爭光。
3. 高中生(16-18歲):家族的出嗣要為整個家族的榮譽負責,他們的責任很重大。
4. 大學生(19-22歲):出嗣這個成語提醒我們,家族的榮譽是需要繼承和傳承的。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記憶“出嗣”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