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疳
基本解釋
中醫病名。又名“爛牙疳”、“走馬疳”。牙齦潰瘍出血。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獸二·貓》:“走馬牙疳,黑貓頭燒灰,酒服方寸匕。” 清 王韜 《甕牗餘談·外國牙科》:“邇來牙疳、牙痍,以及爛牙穿腮等癥,求其療治,無不獲痊。”
成語(Idiom):牙疳
發音(Pronunciation):yá g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牙齒生病或壞掉。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牙疳是由于口腔衛生不良或疾病導致的牙齒問題。這個成語比喻事物的本質或內在存在問題或病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牙疳通常用于描述事物存在問題或內在病態的情況,可以用于形容人的品質或行為有問題。也可以用于形容事物的本質不正常或存在缺陷。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后漢書·班超傳》中記載了一個故事,班超是漢朝的一位將領,他的兒子班固在寫《漢書》時,寫到了班超的長子班彪。班彪的牙齒從小就不好,后來他的牙齒開始掉落,無法咀嚼食物,因此被稱為“牙疳”。后來人們用“牙疳”來比喻事物存在問題或病態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部分為“牙疳”,沒有其他組成部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人的行為舉止總是讓人感覺有點牙疳。
2. 這個產品的質量有點牙疳,需要改進。
3. 這個項目的核心團隊存在牙疳,導致進展緩慢。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牙疳”聯想成牙齒問題,牙齒問題就像是事物的內在問題或病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類似的成語,如“牙白唇紅”、“牙尖嘴利”等,可以擴展對成語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我妹妹的牙疳很嚴重,不能吃硬的東西。
2. 小學生:這個班級里有些同學的作業經常有牙疳,需要改進。
3. 初中生:這本書的內容有點牙疳,需要深入挖掘。
4. 高中生:這個社會存在著很多牙疳,需要我們去改善。
5. 大學生:這個項目的管理層存在牙疳,導致了很多問題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