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蠁
基本解釋
蟲名。似蠶而大。亦名地蛹、知聲蟲。《爾雅·釋蟲》:“國貉,蟲蠁。” 郝懿行 義疏:“《説文》:‘蠁,知聲蟲也。’……今謂之地蛹,如蠶而大,出土中。故《廣雅》云:‘土蛹,蠁蟲也。’蠁蟲即蟲蠁。蠁猶響也,言知聲響也;亦猶向也,言知所向也。《埤雅》引《類從》云:‘帶蠁醒迷,遶祠解惑。’《香祖筆記》一引《物類相感志》云:‘山行慮迷,握蠁蟲一枚於手中,則不迷。’然則蟲有靈應,故有肸蠁之言矣。”
成語(Idiom):蟲蠁
發音(Pronunciation):chóng x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小蟲子,比喻微小的事物或微不足道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蟲蠁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分別是“蟲”和“蠁”。蟲是指小蟲子,蠁是指螻蟻。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指小蟲子,比喻微小的事物或微不足道的人。它形象地表達了一種輕視和鄙視的情感。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蟲蠁這個成語通常用于貶低或輕視某人或某事物,表達對其微不足道的態度。它可以用于諷刺和譏笑某人的無能或微不足道的行為。在口語和書面語中都可以使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二十一年》這篇古代的歷史文獻中。故事講述了一個叫做襄公的人才剛剛上位,還沒有建立起自己的聲望和威信。有一天,他在宴會上,看到一只小蟲子爬到了酒杯里,于是他命令人將蟲子撈出來。他的臣子們都感到奇怪,覺得這只小蟲子并沒有什么影響,為什么襄公要如此小題大做。于是有人對襄公說:“君子不重小事,小人重小事。”這句話就成了后來形成成語“蟲蠁”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蟲蠁”的結構是形容詞+名詞的形式。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問題太蟲蠁了,不值得我們浪費時間討論。
2. 別把那個人當回事,他只是個蟲蠁而已。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成語“蟲蠁”的技巧可以是通過將“蟲”和“蠁”兩個字形象化,將其與小蟲子和微不足道的事物聯系起來。可以通過想象一個微小的小蟲子在地上爬行,或者想象一個微不足道的人在做微不足道的事情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成語感興趣,可以繼續學習其他常用的成語,了解它們的起源和用法。你還可以通過閱讀古代文學作品,如《紅樓夢》和《西游記》,來進一步了解和應用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我看到一只小蟲子在花叢里爬,它真是一個蟲蠁。
2. 小學生:那個同學的成績太差了,簡直是個蟲蠁。
3. 中學生:老師對我們的問題不屑一顧,真是把我們當成了蟲蠁。
4. 大學生:這個項目的難度太低了,對于我們來說只是一些蟲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