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窾
基本解釋
(1).《莊子·養生主》:“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窾,空竅。后因以“中窾”謂切中要害。《東周列國志》第七三回:“﹝ 伍員 ﹞勇壯非常,與寡人籌策國事,無不中窾,是其賢也。”
(2).引申為恰當、合適。 清 李颙 《錫山語要》:“茍一物不格,則一理未明;一理未明,則臨事應物又安能中窾中會,動協機宜?” 清 李漁 《閑情偶寄·器玩·制度》:“柴可為扉也。取柴之入畫者為之,使疏密中窾,則同一扉也,而有農戶儒門之別矣。”
成語(Idiom):中窾
發音(Pronunciation):zhōng ku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品德或行為在中間地位,既不很好也不很壞。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中窾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意思是人的品德或行為處于中間地位,既不很好也不很壞。它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品行或行為不夠高尚,也不至于墮落。這個成語的意義是中庸之道的一種表現,強調了在做人做事時要遵循適度、平衡的原則。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中窾這個成語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被用來評價一個人的品德或行為。比如,當有人問你對某個人的評價時,你可以說:“他的品德中窾,不算很好,但也不算很壞。”這樣就能清楚地表達出對這個人的評價。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中窾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儒家文化。在儒家思想中,中庸之道是一種重要的道德準則,強調人應該追求適度和平衡。中窾就是中庸之道的一種表現。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中窾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中”表示中間,第二個字“窾”表示不很好也不很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品德中窾,既不是個好人,也不是個壞人。
2. 這個學生的成績中窾,不算很好,但也不差。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為了記憶中窾這個成語,你可以將其拆分成兩個部分,“中”和“窾”。你可以把“中”想象成一個人站在兩個極端之間,而“窾”則表示中間的狀態。這樣,你可以通過形象化的記憶幫助你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中窾這個成語感興趣,你可以進一步了解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以及其他相關的成語,如“中庸”、“中立”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品德中窾,既不是個好人,也不是個壞人。
2. 初中生:這個學生的成績中窾,不算很好,但也不差。
3. 高中生:他的演講水平中窾,有待進一步提高。
4. 大學生:這篇論文的質量中窾,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改進。
5. 成年人:她的領導能力中窾,還需要更多的鍛煉和實踐。